找到相关内容139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导师对基督教的批判(中)

    ;是有所知而有所不知的;是陷于无穷思辩而永不满足的,也就是不能没有苦痛的;这不能与真理相契应,不能触证绝对的永恒。”这部分讲得很简洁,在〈佛教的知识观〉一文,针对知识的相对性与缺陷,探讨得更详细,可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5368123.html
  • 周叔迦:唯识研究(2)

    也能持戒。  “无恚行”是修行“忍辱”。因为心能空寂,所以了悟身是空寂。对于一切怨害都能忍受。  “无尽行”是修行“精进”。无论多久远,或是多少时劫,受种种极大的苦痛,而念念求佛道度众生的思想没有间断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668372.html
  • “成佛之道”读后──台语念谣创作解说(下)

    可能,也要担心随时会有天敌来捕捉,当作食物;肉食性的动物,看似威猛无比,饱餐一顿后,也要担心下一餐是否有著落!不小心把被捕食的动物都吃光了,连自己也无法生存下去呢!动物的苦痛有很多,纲要的说,就是生物...

    杨添振·吴美满撰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5168445.html
  • 寒山诗里的马祖与石头

    造像——这些都是要破除人们心目中自己构造出来的偶像,宣扬“佛与众生等”的平等理念。禅宗的这种“平等境界”是一副教人从主观上泯灭一切外在差别、医治苦痛的方剂.  (四) 作用是性  《寒山诗注》第161...

    小川隆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1068565.html
  • 新唯识论三论判

    。今此罗念庵言,充其量不过无色定耳。而无色空,唯是外道邪见生处,奈何认为真谛。 ,  第五十九页云:生物进化,至人类而为最高。  六趣之中,人居第三。下接三恶趣,直是幸免苦痛耳。三界中之欲界最下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506867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

    情不公亮,皆堕鬼神。虽受微福,不免   苦痛,此谓三途,亦谓三恶道。①这是说,奉行十善(详后)的上天堂,奉持五戒(详后)或一戒的为人,由于持戒多少有别,人也就有地位尊卑不同,生命寿夭之分。违反十善者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1869069.html
  • 王恩洋:心经通释

    ,乐受舍受、云何苦耶?为答此疑,当知三苦。一者苦苦,苦受即苦故。二者坏苦,一切乐事终有坏时,快乐愈增,则于坏时苦痛弥甚。所谓乐极生悲,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者是也。巨室倾败,高官贬黜,盛国衰亡,零落凄凉,...脓烂时起。一旦气绝,臭秽难堪。受等不净,其义隐也。况由不净,苦无常无我义即随之。故观不净、创始于身也。一切苦痛、皆著于受,由受领纳;设无有受,苦谁觉耶?又依受起爱,观受是苦,爱则不生。故彼初观,唯在于受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0069131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人间佛教的建立

    为了自己了生脱死,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,真正的“出世”是思想上的出世。出世的思想要有如下的认识:   一、要有人生无常的警觉  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。其实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569460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学佛的次第

    贫穷。 2.持戒度:持守戒律,不作恶而修清净行,并常自反省,能对治身口意的恶业,使身心清凉。以此来成熟众生,建立正法,名为持戒度。   3.忍辱度:忍耐迫害苦痛,能对治嗔恚,使心安住。不能忍辱,嗔心一起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069465.html
  •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(2)

    苦痛不著身,当得金刚坚固之体”。   (五)被甲护身印。以二手内相叉,右押左,竖二中指,屈二头指如钩形,勿令相著。二拇指并竖,捻著于二无名指,即成。印身五处,先额,次右肩,次左肩,次心,次喉,于顶上散...

    朱封鳌 等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469608.html